【新唐人2005年9月14日】敦煌艺术大展最引人注目的是真迹的展出。
【艺海漫游】(97)璀灿敦煌艺术大展(下)
中国神传文化 Chinese Divine Culture - 敦煌艺术大展 Art of Dun Huang (4)
(http://youtu.be/kdtqdQa-qeU)
中国神传文化 Chinese Divine Culture - 敦煌艺术大展 Art of Dun Huang (5)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是主尊释迦牟尼佛,旁边各有三座雕像,在佛正后方的两座雕像,一个是他的弟子阿难,一个是迦叶,这整个雕像群的一种主轴风格,他用了非常特殊的对比的形式,阿难是他的一个年轻的弟子,智慧博学聪明著称是第一,他描写这个弟子是一个,非常少年英俊的一个佛的弟子,我们可以看他脸上,是非常粉嫩粉嫩的,俊美的一个年轻的男子,可是另外一边的迦叶,迦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那么脸上经过岁月的刻痕,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世故,阅历风霜很多的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两个弟子,可以看出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年纪大的,一个是的饱经世故风霜的,一个是非常华美的这样子,呈现出这种弟子间,不同的面相跟智慧。
用强烈对比的方式强调出双方的差异性,增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张力,于是年少及年长的、柔美的和刚毅的,都越发的显露出各自不同的特质。那么左右我们也看到有两个天王,这两个天王在佛教里是一个护法,基本上是伏魔卫道的,伏魔降魔这样子,那这个天王是非常阳刚的,非常威武的一个气象,那祂们的脚下还踩了小鬼,除魔降魔这样子被祂踩在底下。唐朝的将士的形象,非常威武阳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协侍菩萨,刚好用一个非常柔美的、女性美,这样一个优美的姿态婉约的,脸色非常秀丽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整个雕像群呈现出,一种对比跟华丽的一种美感,充分显示出唐朝那个时代,精腻跟华丽。源自于神仙故事中,仙人在洞窟中修行的典故,增添了石窟的神秘性,再加上墙上画满神佛故事,恍然之间真有巧入仙境的感觉。
这个都是代表那个时代,唐朝它是非常富裕的大的帝国。在这个洞窟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非常精致的完成,所以非常耐人细观的,一个经典的敦煌洞窟站在欣赏的角度来看,创作这一组雕塑群像的工匠们有着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创意,令人为之赞赏不已;除了彩塑之外,另一个真迹品的木雕观音,堪称敦煌的经典之作。这个木雕观音它是唐代末期,到五代、西夏之间的一个作品,那这个作品,因为木头木雕木材是个有机物,所以它通常会腐朽、会损毁,可是像这一件的话,当然整个脸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们去看这个木雕观音,它身上所雕的这个璎珞,还有衣饰这个柔软的衣服,还有包括它手上的姿势,它所呈现出来菩萨的仪态,还有优美自在,它那个脸你几乎可以看到,菩萨的慈眉善目的表情,那么这种优美的表情,是它的艺术性非常非常的高。木雕观音仅存的脸上,依稀可以见到唐代特有丰腴圆润的风格,呈现出庄严的法相及十分优雅的神情。然后我们转到侧面来看的话,你可以看到它整个身体是往前倾,那整个身段动作是非常生动,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甚至于它手臂的感觉,都有一种肉的质感,然后你再看它的脸,虽然整个缺了一半,可是你依稀彷佛还是可以看到,那个头像的姿态的那个表情,所以这整个雕像在敦煌的话,是一级文物,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的话,是品质非常高的艺术作品。相较于第四十五窟的华丽精美,木雕观音的单一木质原色,则显得素净淡雅,展现出工匠的非凡功力。
策展人:研究员巴东:那么这个展区,是我们特别规划出来,是向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所借的张大千先生的壁画摹本,那么张大千先生,是近代我们所知最早到敦煌去,临摹壁画的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公认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艺术家。知名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曾用了两年七个月时间在敦煌临摹,从北魏、隋、唐到五代的壁画,留下了很多临摹敦煌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区,颜色非常非常鲜艳,它基本上是恢复到,中国在唐宋以前绘画的风格的传统,中国大概从宋朝元朝以后,文人水墨画兴起,所以绘画风格就失去了像唐宋以前职业画家的绘画风格,可是因为张大千先生到敦煌去,重新的恢复了古代中国用重色重彩,这种非常鲜艳华丽的一种风格传统,那么这就是他到敦煌,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颜色特别鲜艳,描写非常精丽,所以它在艺术创造性的这种表现,是非常非常高的。
张大千不断的临摹古画之下,造就出他无比深厚的中国绘画基本功,揣摩出佛的神圣庄严和菩萨慈悲的开相,创造出人物画的独特风格。这个就是说一个非常大的洞窟,当时是由敦煌在五代的时候,当时敦煌的行政长官,就是曹延禄他的画像,右边是他的夫人,这是一对,在敦煌里面,除了前面的佛教艺术,还有壁画艺术,还有建筑艺术、音乐舞蹈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所谓服饰方面的艺术。
因为我们知道,敦煌是一个多元的民族,包括有中亚、西亚的,东西交汇的一个民族,几乎都在这个地方所发生,因此他们的服饰,可以看到当时真正的,尤其在供养人身上,就可以非常写实的看出,当时人的穿着,这就是唐代的官服,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五代的时候,他们还是用同样的一种官服,大红袍头上载着帽子叫襆头。张大千临摹这两张失去色泽的供养人画像,考据后,将它复原到未褪色之前的模样,又经过精绝的笔下功夫描绘之后,更能欣赏到大唐的美丽画风。然后右边她其实是个于阗的公主,因为当时在敦煌,这样的区域有多民族,所以当时的行政长官,通常会跟各地的少数民族,贵族或者国王,或者部落的长老去联姻,这个就是于阗的公主,所以他等于是于阗国王的女婿,那这样可以造成一个社会的安定,还有国家的平安像这两张画,就是描绘于阗的公主,她头上戴着那种发饰,还有身上穿的袍服,还有身上绣的那种凤,还有等等,都是非常精细写实、华丽的,都是表现出当时服饰的模样。
然后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可以看到在这张的脸上,这个行政长官脸画得非常的栩栩如生很生动,你甚至于可以看到他的须发,还有那个皮肤的颜色,都非常的生动真实,非常有美感。曹延禄及其先祖曹议金历代均为敦煌节度使,曹议金的夫人是回鹘公主,他把女儿嫁给于阗国国王,而后来他的孙子曹延禄又娶了于阗国的公主,可见在当时联姻制度是如何的盛行了。这个手卷的故事,叫鹿王本生故事,它主要是描写释迦牟尼佛前生,这种因缘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前生是一只九色鹿,一只非常美丽的一只鹿,牠在山林里面它是鹿王。
这一窟是第五区,是藏经洞所出土的绢画文物,那么这一区是,整个这次展览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文物的珍藏。重量级展区是经书及绢画的真迹展,展场中大部份是向法国吉美博物馆,商借展出的,然而这些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艺术真品为何会流落到欧洲去呢? 那主要是敦煌在一百多年前,在廿世纪初的时候,发现了敦煌的藏经洞。有一个管理敦煌的游方道士,叫王圆籙,他所发现他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有一天在清理灰砂流砂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墙壁坍陷,他把那个墙壁呢,发现后面好像有洞窟。
1900年游方道士王圆籙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凿开了第十六窟的墙壁,于是在举世震惊的情况下,封存一千多年满藏瑰宝的藏经洞重现于世。那把它打开以后就不得了,发现后面竟然有五万多卷古代所流传的绢画档案,资料文书浮雕像艺术品,你可以想像的文物里面全部都有,也就是说这个洞窟,五万多卷经卷是一千多年前,被人所封存在这个洞窟里面,那么这大概是在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封存,并不知道,里面有多种文字,多种的这种档案资料,那么这些都用白布绢一卷一卷的捆好包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知道,所以增加了敦煌藏经洞的神秘性,跟它这种浪漫的,传奇性的考古性。曾有学者推测佛教王国于阗国遭外敌攻打而有覆灭之虞时,将大批文物经典封存于藏经洞,但一千多年前的事实如何,已无从可考 。
中国神传文化 Chinese Divine Culture - 敦煌艺术大展 Art of Dun Huang (5)
敦煌石窟的开凿,前后经历了十个朝代,贯穿了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时光洪流的影响。凝结着各个朝代的艺术文化的石窟,静静的述说着它们的辉煌故事。
策展人:研究员巴东:刚开始像北朝的时候,他们洞窟的形式,可能都还比较朴拙一点,那么一直发展到唐朝,盛唐的时候,就是一种最精丽繁复,那像我们现所在这一窟,第四十五窟,它就是盛唐里面,最华丽最经典的一个洞窟,这个洞窟的模式,是采用一种覆斗式,所谓覆斗式是,天花板整个盖顶下来,比较坚固的殿堂式的一个洞窟,那么这个洞窟的艺术式成就,整个非常非常的高。置身于这一座宏伟的石窟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工匠们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毅力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在密闭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拿着烛光在每一寸壁面上一笔一画的勾勒出细致繁复的图案,凭藉的只是一颗对神佛敬仰与奉献的心。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是主尊释迦牟尼佛,旁边各有三座雕像,在佛正后方的两座雕像,一个是他的弟子阿难,一个是迦叶,这整个雕像群的一种主轴风格,他用了非常特殊的对比的形式,阿难是他的一个年轻的弟子,智慧博学聪明著称是第一,他描写这个弟子是一个,非常少年英俊的一个佛的弟子,我们可以看他脸上,是非常粉嫩粉嫩的,俊美的一个年轻的男子,可是另外一边的迦叶,迦叶是一个老成持重的,那么脸上经过岁月的刻痕,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世故,阅历风霜很多的这样一个人,所以这两个弟子,可以看出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年纪大的,一个是的饱经世故风霜的,一个是非常华美的这样子,呈现出这种弟子间,不同的面相跟智慧。
用强烈对比的方式强调出双方的差异性,增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张力,于是年少及年长的、柔美的和刚毅的,都越发的显露出各自不同的特质。那么左右我们也看到有两个天王,这两个天王在佛教里是一个护法,基本上是伏魔卫道的,伏魔降魔这样子,那这个天王是非常阳刚的,非常威武的一个气象,那祂们的脚下还踩了小鬼,除魔降魔这样子被祂踩在底下。唐朝的将士的形象,非常威武阳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协侍菩萨,刚好用一个非常柔美的、女性美,这样一个优美的姿态婉约的,脸色非常秀丽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整个雕像群呈现出,一种对比跟华丽的一种美感,充分显示出唐朝那个时代,精腻跟华丽。源自于神仙故事中,仙人在洞窟中修行的典故,增添了石窟的神秘性,再加上墙上画满神佛故事,恍然之间真有巧入仙境的感觉。
这个都是代表那个时代,唐朝它是非常富裕的大的帝国。在这个洞窟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非常精致的完成,所以非常耐人细观的,一个经典的敦煌洞窟站在欣赏的角度来看,创作这一组雕塑群像的工匠们有着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创意,令人为之赞赏不已;除了彩塑之外,另一个真迹品的木雕观音,堪称敦煌的经典之作。这个木雕观音它是唐代末期,到五代、西夏之间的一个作品,那这个作品,因为木头木雕木材是个有机物,所以它通常会腐朽、会损毁,可是像这一件的话,当然整个脸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们去看这个木雕观音,它身上所雕的这个璎珞,还有衣饰这个柔软的衣服,还有包括它手上的姿势,它所呈现出来菩萨的仪态,还有优美自在,它那个脸你几乎可以看到,菩萨的慈眉善目的表情,那么这种优美的表情,是它的艺术性非常非常的高。木雕观音仅存的脸上,依稀可以见到唐代特有丰腴圆润的风格,呈现出庄严的法相及十分优雅的神情。然后我们转到侧面来看的话,你可以看到它整个身体是往前倾,那整个身段动作是非常生动,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甚至于它手臂的感觉,都有一种肉的质感,然后你再看它的脸,虽然整个缺了一半,可是你依稀彷佛还是可以看到,那个头像的姿态的那个表情,所以这整个雕像在敦煌的话,是一级文物,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的话,是品质非常高的艺术作品。相较于第四十五窟的华丽精美,木雕观音的单一木质原色,则显得素净淡雅,展现出工匠的非凡功力。
休息一下
************************
策展人:研究员巴东:那么这个展区,是我们特别规划出来,是向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所借的张大千先生的壁画摹本,那么张大千先生,是近代我们所知最早到敦煌去,临摹壁画的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公认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艺术家。知名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曾用了两年七个月时间在敦煌临摹,从北魏、隋、唐到五代的壁画,留下了很多临摹敦煌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区,颜色非常非常鲜艳,它基本上是恢复到,中国在唐宋以前绘画的风格的传统,中国大概从宋朝元朝以后,文人水墨画兴起,所以绘画风格就失去了像唐宋以前职业画家的绘画风格,可是因为张大千先生到敦煌去,重新的恢复了古代中国用重色重彩,这种非常鲜艳华丽的一种风格传统,那么这就是他到敦煌,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颜色特别鲜艳,描写非常精丽,所以它在艺术创造性的这种表现,是非常非常高的。
张大千不断的临摹古画之下,造就出他无比深厚的中国绘画基本功,揣摩出佛的神圣庄严和菩萨慈悲的开相,创造出人物画的独特风格。这个就是说一个非常大的洞窟,当时是由敦煌在五代的时候,当时敦煌的行政长官,就是曹延禄他的画像,右边是他的夫人,这是一对,在敦煌里面,除了前面的佛教艺术,还有壁画艺术,还有建筑艺术、音乐舞蹈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所谓服饰方面的艺术。
因为我们知道,敦煌是一个多元的民族,包括有中亚、西亚的,东西交汇的一个民族,几乎都在这个地方所发生,因此他们的服饰,可以看到当时真正的,尤其在供养人身上,就可以非常写实的看出,当时人的穿着,这就是唐代的官服,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五代的时候,他们还是用同样的一种官服,大红袍头上载着帽子叫襆头。张大千临摹这两张失去色泽的供养人画像,考据后,将它复原到未褪色之前的模样,又经过精绝的笔下功夫描绘之后,更能欣赏到大唐的美丽画风。然后右边她其实是个于阗的公主,因为当时在敦煌,这样的区域有多民族,所以当时的行政长官,通常会跟各地的少数民族,贵族或者国王,或者部落的长老去联姻,这个就是于阗的公主,所以他等于是于阗国王的女婿,那这样可以造成一个社会的安定,还有国家的平安像这两张画,就是描绘于阗的公主,她头上戴着那种发饰,还有身上穿的袍服,还有身上绣的那种凤,还有等等,都是非常精细写实、华丽的,都是表现出当时服饰的模样。
然后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可以看到在这张的脸上,这个行政长官脸画得非常的栩栩如生很生动,你甚至于可以看到他的须发,还有那个皮肤的颜色,都非常的生动真实,非常有美感。曹延禄及其先祖曹议金历代均为敦煌节度使,曹议金的夫人是回鹘公主,他把女儿嫁给于阗国国王,而后来他的孙子曹延禄又娶了于阗国的公主,可见在当时联姻制度是如何的盛行了。这个手卷的故事,叫鹿王本生故事,它主要是描写释迦牟尼佛前生,这种因缘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前生是一只九色鹿,一只非常美丽的一只鹿,牠在山林里面它是鹿王。
他描写得非常非常好,这是一个蛮令人感动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张大千先生他非常优美的线条,那个极尽优美之能事,就是描写的那个线条,非常流畅生动。
位于莫高窟257窟壁画中的鹿王本生故事,张大千临摹后并未将它全部完成,这是早期的敦煌壁画风格,将一连串故事的重点分别描绘排列在同一个画面中,构图方式和今日连环图画有异曲同工的趣味。所谓维摩诘经变图,是佛经里面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做文殊问疾,维摩诘是佛经里面一个非常有智慧在家修行的居士,那左边我们可以看到文殊菩萨,带了他的弟子还有信众,右边是维摩诘菩萨,然后身边带了很多中土人,像阿富汗啦,或者是中亚这些的少数民族,然后他们展开了一场,学理上的论辩,学理论辩非常的精彩,所以他就把这两张画画出当时,论辩的情境,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线条,非常的优美,这是一个手稿,是一个没有画完的一个手稿。这两张临摹画作,同属于维摩诘经变图壁画中的一部分,虽然尚未完成,画面中流畅的线条除了显露出大师的绝佳功力之外,更让人遥想神人共处的美好时光。
张大千当年在敦煌的艺术成就,我想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说他在艺术上,恢复了唐代以前的绘画风格,非常华丽,比如说这里有四幅,敦煌小的伎乐菩萨的绢画,画得非常的精美华丽,诸位可以看到它的线条,非常的精致流畅,非常有力,然后它的色彩非常鲜艳,然后它的敷染一片片的颜色,都是那种非常生动淳厚的一种表现,那么这就是张大千,在敦煌所得到的艺术成就。他另外一个非常伟大跟贡献的成就,就是说因为张大千,到敦煌去临摹壁画;然后以后引起世人瞩目,然后他在重庆成都开画展,让国人重视,因此后来成立了敦煌的研究院,也就是敦煌研究所,敦煌的研究院的前身,因此在维护古迹跟宣扬国宝上,那么他在文物保护方面,他对敦煌的贡献相当相当大的。张大千和敦煌彷佛结了密切的因缘,一提到敦煌就会联想到张大千,有了大师画作的妆点,敦煌艺术大展更显得亮丽多采。
位于莫高窟257窟壁画中的鹿王本生故事,张大千临摹后并未将它全部完成,这是早期的敦煌壁画风格,将一连串故事的重点分别描绘排列在同一个画面中,构图方式和今日连环图画有异曲同工的趣味。所谓维摩诘经变图,是佛经里面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做文殊问疾,维摩诘是佛经里面一个非常有智慧在家修行的居士,那左边我们可以看到文殊菩萨,带了他的弟子还有信众,右边是维摩诘菩萨,然后身边带了很多中土人,像阿富汗啦,或者是中亚这些的少数民族,然后他们展开了一场,学理上的论辩,学理论辩非常的精彩,所以他就把这两张画画出当时,论辩的情境,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线条,非常的优美,这是一个手稿,是一个没有画完的一个手稿。这两张临摹画作,同属于维摩诘经变图壁画中的一部分,虽然尚未完成,画面中流畅的线条除了显露出大师的绝佳功力之外,更让人遥想神人共处的美好时光。
张大千当年在敦煌的艺术成就,我想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说他在艺术上,恢复了唐代以前的绘画风格,非常华丽,比如说这里有四幅,敦煌小的伎乐菩萨的绢画,画得非常的精美华丽,诸位可以看到它的线条,非常的精致流畅,非常有力,然后它的色彩非常鲜艳,然后它的敷染一片片的颜色,都是那种非常生动淳厚的一种表现,那么这就是张大千,在敦煌所得到的艺术成就。他另外一个非常伟大跟贡献的成就,就是说因为张大千,到敦煌去临摹壁画;然后以后引起世人瞩目,然后他在重庆成都开画展,让国人重视,因此后来成立了敦煌的研究院,也就是敦煌研究所,敦煌的研究院的前身,因此在维护古迹跟宣扬国宝上,那么他在文物保护方面,他对敦煌的贡献相当相当大的。张大千和敦煌彷佛结了密切的因缘,一提到敦煌就会联想到张大千,有了大师画作的妆点,敦煌艺术大展更显得亮丽多采。
************************
这一窟是第五区,是藏经洞所出土的绢画文物,那么这一区是,整个这次展览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文物的珍藏。重量级展区是经书及绢画的真迹展,展场中大部份是向法国吉美博物馆,商借展出的,然而这些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艺术真品为何会流落到欧洲去呢? 那主要是敦煌在一百多年前,在廿世纪初的时候,发现了敦煌的藏经洞。有一个管理敦煌的游方道士,叫王圆籙,他所发现他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有一天在清理灰砂流砂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墙壁坍陷,他把那个墙壁呢,发现后面好像有洞窟。
1900年游方道士王圆籙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凿开了第十六窟的墙壁,于是在举世震惊的情况下,封存一千多年满藏瑰宝的藏经洞重现于世。那把它打开以后就不得了,发现后面竟然有五万多卷古代所流传的绢画档案,资料文书浮雕像艺术品,你可以想像的文物里面全部都有,也就是说这个洞窟,五万多卷经卷是一千多年前,被人所封存在这个洞窟里面,那么这大概是在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封存,并不知道,里面有多种文字,多种的这种档案资料,那么这些都用白布绢一卷一卷的捆好包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知道,所以增加了敦煌藏经洞的神秘性,跟它这种浪漫的,传奇性的考古性。曾有学者推测佛教王国于阗国遭外敌攻打而有覆灭之虞时,将大批文物经典封存于藏经洞,但一千多年前的事实如何,已无从可考 。
但是后来敦煌的文物出土以后呢,中国政府当时正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处境,满清末年,所以他也没有能力,去保护这批文物,后来传到西方以后呢,被西方的这个,包括英国、法国、美国等等,那么陆陆续续来敦煌盗宝,或是骗用各种方式,几乎所有敦煌的宝贝,都流失到国外去。1907年英国的石坦英就来了,带走了二十四箱佛教经典,五箱的其他文物绘画纺织,.. 法国的学者伯希和,当年到敦煌盗取了六、七千件,敦煌的文物出国以后,从来这批文物没有曝光仪式,这次借了十几件非常精美的,敦煌的佛画,从法国的吉美艺术馆,第一次从欧洲出国,又回到华人的一个地区来做展示,所以这个意义上,是非常非常重大的。如今在世界很多博物馆中都可以找到藏经洞的宝物,从此敦煌成为世界顶级艺术文物的故乡而声名大噪,导览员谈到这一点时,都不约而同的惋惜不已。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一千五百年的那种佛卷、经卷,绘画画得非常精美。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一千五百年的那种佛卷、经卷,绘画画得非常精美。
导览员-李郁惠:西夏文字是用中国字去兜起来的,中国字从中国字演化出来,那这个你可以看到什么呢?看起来好像你都认得,(其实)一个字都不认得。导览;所以加起来的字更复杂。来宾: 真的好复杂 好复杂,这个真的不容易看得懂。馆长:现在这个有字典。
导览员-李郁惠:它叫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因为基本上我们常常讲十殿阎王,其实阎王不是十殿都是阎王,它每一个殿都每一个王不一样。然后看到祂的头光,看到祂的身光,因为祂是菩萨,看到十殿都不一样。据说地狱图是一个道明和尚,有没有看到那边有个道明和尚,有一次梦到他到地狱去了,然后交代他要把地狱的图,示现给世人,所以道明和尚也在里面。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绘制于西元983年的北宋年间,敦煌遗书〝还魂记〞中记载唐朝道明和尚曾经进入阎罗殿,此图根据道明和尚的记载,详细的绘制了阎罗殿的景象。其实我每一次看到这个真品,就觉得说 这福祸很难说,因为以中国一百年的战乱来讲。在惋惜之余,不免又问,假如那些文物一直留在敦煌,不幸遇上毫无忌惮大肆破坏的文化大革命时,这些精美的宝物,是否能安然保持到现在?整个敦煌是一个学术史的,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沧桑史,所以这一区是非常值得国人,来仔细的观赏这样子。将分散在千万里远的文物在台湾汇集纯属不易,这一场千载难逢的文化盛宴的成功展出,让辛苦筹划两年多的主办单位感到十分的欣慰。